来源:证券之星
证券之星了解到,此前受益于国内流感暴发,博瑞医药奥司他韦原料药需求激增,导致2023年奥司他韦原料药和制剂产品迅速放量,不过伴随流感趋势变化及竞争格局变化影响,奥司他韦原料药及制剂需求及价格产生下滑,致使公司抗病毒类产品收入、毛利额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值得注意,随着全球肥胖率的上升,博瑞医药正把更多的研发精力投身于GLP-1减肥药,其研发的BGM0504注射液国内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处于入组和随访阶段,公司对这款减肥产品的未来表现充满信心。不过也需要看到,目前全球减肥药大多数基于GLP-1的治疗方案,同时司美格鲁肽的中国专利也将于2026年到期,届时国内仿制药企业将迎来集中申报潮,博瑞医药的创新药优势可能面临严峻考验。
01. 多项重要业务收入Q1下滑
博瑞医药主营业务收入分为产品销售收入、权益分成收入和技术收入,其中产品销售收入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占比超九成。博瑞医药的现有产品主要覆盖抗病毒、抗真菌、免疫抑制、呼吸系统、抗肿瘤及代谢等治疗领域,其中抗病毒领域的核心产品包括恩替卡韦、奥司他韦等。
证券之星了解到,奥司他韦被称为抗流感神药,2021年和2022年,博瑞医药的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和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先后获得生产批文。紧接着在2023年,公司前述产品便撞上了风口,彼时流感的流行叠加多种呼吸道疾病,导致奥司他韦的需求量激增,2023年,博瑞医药奥司他韦原料药和制剂的销售量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759.04%和119.73%。
不过伴随流感趋势变化及竞争格局变化影响,奥司他韦原料药需求在2024年出现大幅下降,其销售量同比下滑35.64%,步入2025年一季度,奥司他韦原料药的需求持续低迷,价格也随之产生下滑。这一态势直接导致博瑞医药抗病毒类产品收入遭受重创,较去年同期减少了70.08%,进而也导致原料药产品收入同比下滑26.69%。
据了解,博瑞医药以原料药起家,但公司并不甘心只局限于原料药领域,在帮助其他企业推出一批高端仿制药后,博瑞医药决定亲自投身仿制药制剂领域。其2019年年报显示,恩替卡韦片在美国获批上市,磺达肝癸钠注射液、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在中国获批上市,公司由此实现从原料药向制剂领域的布局。
公司制剂产品收入规模由2020年的3617.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61亿元,营收占比从4.6%上升至12.55%。然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制剂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比大幅下降24.40%至4277.62万元,博瑞医药解释称,主要系奥司他韦制剂需求及价格下滑所致。
此外,公司今年一季度来《亚博最新下载地址》自技术收入仅为37.35万元,较上年同期暴跌97.67%。证券之星了解到,博瑞医药技术收入主要包括创新药的技术成果转让以及协助下游客户完成仿制药的技术转移和注册申报,并以取得临床批件或生产批件为合同目标。早在2016年和2018年,公司就曾将1类新药BR61501和1类新药BGC0222分别以3500万元和6000万元价格进行转让。而对于一季度技术收入的锐减,公司解释称,主要系公司主动调整战略,优化研发资源所致。
02. 董事长下场宣传减肥药被警示
近年来,博瑞医药将更多的研发费用投向创新药——减肥药BGM0504的研发。证券之星发现,BGM0504最早出现在公司2021年年报中,公司对该创新药的描述是自主研发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双重激动剂。公司认为,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比市场上已上市的胰岛素和GLP-1产品更有效。
彼时公司对BGM0504预计投资规模仅为2000万元,具体应用场景为降血糖,此后伴随着司美格鲁肽引发的市场行情,至2024年,BGM0504注射液已成为公司头号在研产品,预计投资金额也上调至3.57亿元,占预计总投资规模的47.6%,应用场景进一步涵盖减肥。与此同时,公司还新增了口服BGM0504片剂在研项目。
证券之星注意到,为了给这款公司重金投资的产品“宣传造势”,公司董事长袁建栋也亲自下场宣传。在2023年公司召开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袁建栋表示,其本人亲自试药(BGM0504注射液),体重从91公斤降到76公斤(减重30斤)。然而,由于BGM0504注射液用于减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有效性尚不明确,其关于药效的相关言论具有误导性,为此江苏证监局向袁建栋下发了警示函。
不过眼下对于博瑞医药而言,除了业绩出现失速外,更需警惕是公司资金承压的风险。一方面,公司仍需对BGM0504投入超2亿元的研发费用,另一方面,为配合BGM0504注射液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及早期商业化,公司还需对创新药制剂和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进行资金投入。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财务杠杆显著攀升,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21.62%大幅跃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50.5%,有息负债率也由2020年的12.04%增长至今年一季度的42.3%,资金压力进一步凸显,对公司的资金调配和运营管理能力形成严峻考验。(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吴凡)
责任编辑:杨红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