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金融一线消息,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深圳举办。在与法国桥智库联合主办的“主题讨论五: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环节,多位嘉宾分享了真知灼见,法国桥智库主席周瑞主持了本场讨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首先从宏观视角探讨了绿色金融以及绿色转型面临的冲击。他指出,产能过剩出现在了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中,尤其是绿色转型时期,都可能会出现这种供求错配的问题,带来许多对于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因此我们需要政府拿出强有力的干预、刺激方案和手段,去应对在需求端所出现的需求严重不足以及带来的断崖式下跌的《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影响。
对于这一情况,鞠建东认为要实现这个转型还有更好的实现路径,这取决于南南合作的多边协作、互通有无。南南合作在重塑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可以让绿色转型持续进行下去。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则就ESG的起源与概念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她指出,在我们推进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处理“绿色转型”与“公正转型”的关系,还必须与社会结构相适应。我们需要确保在转型过程中,劳动力能够获得重新培训的机会,掌握新的技能,这样他们才可能分享到转型带来的红利。此外,我们也需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没有人被“落下”。
此外,刘萌还回应了如何将自然资源金融化的问题。她表示,在中国,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探索。例如在上海设立的金属交易平台中,我们与瑞典的一家咨询公司合作,采用其制定的ESG标准体系,对50种关键金属资源进行了绿色评级和负责任定价。这是一种将自然资源“绿色价值”显性化的尝试,目的就是让绿色元素能够真正体现在市场价格中。
前塞内加尔河流域开发组织负责人、马里前矿业、能源和水利部部长哈马德·塞梅加分享了自身的工作经验。他表示,在推进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绿色、可持续的核心理念。但无论多先进的项目,最终都离不开融资。要推动绿色转型,就必须将这些战略性资源进行有效的商业化开发。当前,马里以及非洲其他国家,已经涌现出不少合资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修建道路和桥梁,以基础设施为依托带动经济增长。当然,基础设施和资本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并引入先进技术。许多绿色融资项目正是在中非合资企业的合作基础上推进的,它们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来引入并发展清洁能源项目,这正是实现非洲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
主题讨论的最后,巴西央行前副行长,国际清算银行前副总经理路易斯·佩雷拉·达·席尔瓦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这项全球性挑战中,我们不应仅仅依靠大型银行、跨国企业和国家政府。各地的社区、中小型银行、合作社等“基层金融力量”的广泛参与才是推动真正变革的关键。我们要推动建立的是一个包容性的绿色金融体系。因此,他建议将中小型银行和社区型金融机构纳入到绿色金融的生态中,让它们能够通过技术赋能(比如数字支付系统、人工智能工具等)提供更便捷的绿色融资服务。
“只有当我们真正把社区、社群、民间组织的力量汇聚起来,我们才能在全球南方国家看到绿色项目‘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在全球南南合作的背景下,非洲、巴西等国家可以通过与中国等大型经济体的合作,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通过这种跨区域、跨机制的合作,我们才能众志成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路易斯·佩雷拉·达·席尔瓦总结道。
责任编辑:曹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