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繁荣得益于对外开放。正如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说,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贸易兴起与资本流动。从16世纪的安特卫普,到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再到20世纪的纽约,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对外贸易,与这些地区的繁荣密不可分。显然,盛世开放、衰世封闭,世界强国往往是对外开放与自由贸易的旗手,如同前天的英国、昨天的美国,以及明天的中国。
思想大交流得益于对外开放。古老的丝路上,有口念佛经的僧人,有手拿圣经的使徒。如果没有东西方的互学互鉴,中国的四大发明就难以穿越欧亚大陆,欧洲也不会于1456年就用活字印刷,出版了第一本印制书籍——《古登堡圣经》,催生西方近代文明。同样,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加快了东方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敦煌之大之盛,在于其东西互鉴、博大包容,吸收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所以,“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
和平大趋势得益于对外开放。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曾评论道,“不是商品走出去,就是士兵走出去”。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皆与贸易有关。明朝与北元政权打打停停,榷场贸易一旦开放,就会带来边境的和平安宁。欧洲共同市场的创建,对结束贯穿几个世纪的欧洲内战,居功至伟。张骞的“凿空之旅”,缘起是联合大月氏共同防御匈奴,最终却开启了绵延两千年不绝的丝绸之路。商品走出去“超越”士兵走出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定器。
在历史演进的规律探寻中,对外开放始终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古典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里,亚当·斯密提出,专业化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探讨了绝对优势与自由贸易的关系。之后,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原理,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当代经济学家又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强调资源禀赋对国际分工的重要作用。同时,斯蒂芬·海默发展垄断优势理论,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约翰·邓宁博采众长,阐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论述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规律。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相继刻画分工、市场、商品、要素的全球化趋势,都具有时代价值。
其他学科也有力支撑了开放理论,如物理学中的 “熵定律”认为,开放系统可以不断与外部交换能量,使熵值减少,走向健康和有序;反之,封闭系统使熵值增大,走向无序和消亡。所以,开放让商品、资本、人员、知识和信息在世界自由流动,结果自然就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经济,全球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这既是当前不争的事《澳门永利娱场5396com》实,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具远见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当今世界,不仅生产、消费具有开放性,而且精神、文化也具有开放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更加开放的
作者: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
刘仕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