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今年我国首次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截至目前,支出强度加大、支出进度加快是今年财政政策实施的鲜明特点。接下来,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专项债在内的政府债券将加快发行,有力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中央财政还有充足的空间应对可能出现的冲击和挑战。
财政政策靠前发力,首先体现在年初便为“两新”“两重”备足资金,包括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已安排超23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两重”建设。
此外,财政支出明显前置。最新公布的财政收支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2%,增幅较1-2月提高0.8个百分点,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1.1%,显示财政支出加快。在收入端,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由负转正,税收收入中的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等主体税种有所回升,反映出前期稳增长政策显效,也与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相印证。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背后,是政府债前置发行充实了可用的财政资金。一季度,国债净融资额《澳门PG电子游戏》为1.4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万亿元;地方债发行同样大幅前置,一季度各地发行地方债2.84万亿元,其中用于置换存量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占比过半,新增专项债发行9602.41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逾3000亿元。政府债务规模扩张也意味着政府支出增多,从而通过支出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
接下来,政府债发行有望继续“赶进度”。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重要工具,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4月24日开闸发行。按照有关安排,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集中在4月至10月发行,与去年集中在5月至11月发行相比,整体发行时间提前约1个月。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序发行,其重点支持的“两新”“两重”政策将继续落地显效,加速释放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
地方债方面,在一季度再融资专项债加快发行后,新增专项债发行将逐渐放量。据机构统计,截至4月17日,各省、计划单列市已披露的地方债计划发行额共计2.24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占比约一半。叠加专项债管理机制优化,部分省市“自审自发”试点推进,新增专项债发行有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基建投资增长。
往后看,面对外部因素带来的新变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方位扩大内需是关键之举。为此,财政政策应保持支出强度,进一步加大支出力度。在今年已明确上调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的基础上,加快各项资金下达拨付,尽快形成实际支出,同时,在支出结构上应注重向消费领域倾斜。
过去两年,财政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均在当年四季度推出增量举措,包括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2024年推出化债“组合拳”。有专家认为,按照相关安排,今年最后一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10月发行,这或许意味着为更多增量政策预留了充足空间。
责任编辑:尉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