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时光总是要过去,我觉得我们进入低利率周期已经至少有两年了。” 近日,有银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商业银行正从“寻找优质资产”变为“找到优质资产是一种奢望”。
降息步履不停。5月20日,新一期LPR出炉,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降10个基点。同一天,六大国有银行和几家股份行接连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 2%,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的2.08%持续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3%,一场关乎行业发展的转型大考已然来临。
当前,我国正逐步向低利率时代过渡,结构性低利率已在部分领域显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了解,从日本1999年、美国2008年、欧洲2009年先后进入低利率时代的经验看,一旦进入该区间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才能走出,而银行业能否在息差收窄的过程中重构盈利模式,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
低利率时代已至?
“低利率时代不仅是数值上的变化,更是经济运行逻辑的转变,对投资决策、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5月23日,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
回顾国际经验,日本1999年、美国2008年、欧洲2009年先后进入低利率时代,三大经济体共同处于低利率的时间长达13年(2009-2022年)。历史规律显示,标准低利率时代的利率空间通常在0%-1%,且一旦进入该区间,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才能走出。
我国是否已经进入了低利率时代?对此,业内人士虽有异见,但对趋势均有共识。
今年年初,深圳市光明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邵昂珠、刘婷在《现代商业银行杂志》撰文认为,当前我国LPR在3%左右,与严格意义上0%—1%的低利率环境尚有距离。但需居安思危,提前研究布局应对策略,以确保我国银行业在真正进入低利率时代时,能顺利度过十年考验期。
曾刚亦认为,当前我国利率整体仍处于下行区间,结构性低利率已在部分领域显现,但远未像欧美等国那样达到极端低位的“常态化”阶段。未来,随着经济增长趋缓、人口结构变化和国际金融环境演变,我国利率环境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不过叶凝遥认为,我国虽尚未达到日本、欧洲等国《手机网易彩票怎么买》的超低利率水平(如日本1.38%、法国1.5%的长期极低利率),但下行趋势显著,已进入低利率时代。
低利率环境对银行业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息差持续收窄。从长期趋势看,商业银行净息差从 2021年的2.08%持续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 1.43%,累计降幅达65个基点,已显著低于1.8%的警戒线。
国际经验表明,低利率环境对银行业经营实力构成显著挑战。美、欧、日等经济体案例显示,净息差趋势性收窄往往伴随银行经营风险上升与发展能力下滑。尽管低利率有助于缓解企业居民债务压力、稳定资产质量,但国内上市银行会直面收入冲击:安永报告显示,2024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2%,连续两年下滑。其中,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农商行利息净收入分别下降1.58%、5%和6.16%,仅城商行实现1.5%的增长。2025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继续下滑,较2024年同期下降1.65%。
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在2024年业绩会上亦坦言:“去年是工商银行40年后再出发,摆在我们面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是要穿越低息差的环境,这对于这么大的资产负债表的银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打造一流银行、领军银行、现代银行、价值银行的必经之路,所以工商银行作为领军银行,一定要闯出一条新路来。”
日本镜鉴:何以摆脱息差依赖症
谈及低利率议题,日本经验始终是绕不开的参照系。当利率走廊收窄至临界阈值,如何突破单一盈利模式的路径依赖?日本银行业的系统性转型已形成可资借鉴的典范。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7年,于1994年收官。20世纪90年代,受房地产泡沫破裂冲击,日本央行着手下调贷款基准利率,90年代末尝试推行零利率与量化宽松政策,此阶段日本商业银行净息差始终维持在1%以上。然而2013年后,日本央行正式启动 “量化与质化宽松” 及负利率机制,商业银行净息差从 2012年的 1.02% 持续滑落至 2021 年的 0.54%,直至2024年才终结长达八年的负利率政策。这一进程中,银行业传统依赖存贷息差的盈利模式被彻底打破,开启系统性转型之路。
据广发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总结,面对净息差收窄困境,日本商业银行采取了四大应对策略。
一是大力拓展海外业务,以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为例,截至2023年末,其海外贷款占商业贷款比重达43%,海外净利息收入占总净利息收入的78%,且海外业务净息差3.14% 远高于国内业务的0.57%。
二是调整贷款结构,拉长中长期贷款期限,降低公司贷款占比,同时加强个人贷款业务拓展。
三是提升非息收入,通过提高传统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以及发力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等高端业务,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2015 年以来非息收入占比稳定在 47% 左右。
四是推进银行间合并重组,如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由三菱东京金融集团与日联控股合并而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由樱花银行和住友银行合并组建,通过精简分支机构降低经营成本。
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打破单一盈利依赖,构建多元化的收入体系。
据记者了解,日本银行业在低利率周期的经营策略呈现双轨特征:一方面精耕核心客群以深挖个人信贷收益潜能,另一方面提速综合化转型进程,重点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同时积极布局债券投资等优质资产类目,依托非息收入扩容强化低利率环境下的盈利韧性。具体来看,日本地方性银行聚焦本土中小企业及居民客群,将约70%的企业信贷资源投向中小企业,通过高强度的人力与资本投入实现区域市场深耕与精细化运营,凭借服务本地客群获取溢价收益,有效稳定息差水平。
在财富管理领域,日本银行业通过收购证券及保险机构构建混业经营体系,大型银行更结合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深耕养老金融领域:围绕长期资产配置与增值需求,提供专业化养老金管理服务;针对消费场景、医疗照护、财富传承等多元需求,打造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融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借助非息业务拓展与老龄化市场开发推动结构性转型,日本三大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从21世纪初的20% 提升至近年的60%,显著增强了低利率环境下的盈利韧性。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何大勇特别强调,战略执行比战略选择更为关键,息差收窄时战略执行的边际效应更大,银行需聚焦落地解决方案,提升战略落地能力。
事实上,国内头部银行已经开始在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方面发力,为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刘珺介绍,目前,工商银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1家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综合化板块持有多种牌照并形成协同效应。2024年,国际化和综合化板块资产占集团11.8%,营收贡献9.6%、税前利润贡献11%。未来若占比各提升2-3个百分点,非商行收入来源将扩大5-7%,进一步支撑高质量发展。此外,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在业绩会上亦强调,杜绝“内卷式”竞争,主动优化期现结构和品种结构,同时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让流动性资金、结算性资金占比不断提升。
在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领域,国内银行业同样加速布局。多位受访的银行私银业务人员表示,低利率环境下财富保值需求上升,正是拓展私行业务的窗口期。从2024年报数据可见,部分银行私行业务的客户及AUM增幅亮眼,成为驱动银行零售AUM增长的领头羊,正在逐步形成与国际同行类似的财富管理转型路径。
银行积极谋变:不止于增收节支
低利率时期过渡背景下,银行业正通过 “加减法” 组合策略积极谋变。安永《中国上市银行2024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指出,银行一方面做 “加法”,例如拓展非息收入,2024年58 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以外的其他非息收入同比激增25.93%,占营收比重升至14.4%(较 2023年提升2.96个百分点);多渠道补充资本以夯实服务实体根基;同时银行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在“五篇大文章”中挖掘新机遇。另一方面做“减法”:优化负债结构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控制费用,强化风险管理以降低信用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五篇大文章”正成为银行转型核心抓手。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忻怡指出,金融机构通过聚焦金融科技加速转型,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科技企业贷款规模显著增长。部分银行已在科技金融领域创新实践,包括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拓展知识产权金融业务,以及探索“贷款 + 外部直投”模式,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面对持续低利率环境,不同类型的银行从上到下都在重构全方位应对的模式。
大型银行层面,某国有大行分支机构行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利率下行使得存款对客户吸引力锐减,收益率约2%-3%且锁定基础收益的保险产品成为新宠,客户经理因推广保险可获得透明的买单手续费,推动业务重心向代理保险、理财等非息领域倾斜。该基层行通过业务转向、成本压缩(精简网点与人员)、风险防控(强化员工道德风险管控)三方面应对息差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低利率时期头部银行的转型已超越 “增收节支” 的表层调整,转向更深层次的战略重构。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在2024年业绩会上指出,传统以存贷款为核心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结构偏重、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为此提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的战略目标:通过推出金融基础设施客户一体化服务方案,依托该行在证券期货代理结算、银行间市场交易等领域的优势,以清算结算功能为核心串联投行、资管等业务,构建 “功能产品化、产品系统化、系统生态化、生态全球化” 的服务链条。这一布局旨在通过向内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向外扩展服务外延,实现表内表外业务的深度联动,最终形成覆盖全量业务场景的综合服务体系。
换言之,这一布局不止于“调整收入结构、增加非息收入”的表面优化,实质是推动商业银行从 “信贷中介”、 向 “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的商业模式重构,实现从“依赖单一息差”到 “多元价值创造”的跨越,为大型银行提供了低利率时期的转型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部分股份制银行已启动内部改革,借鉴日本银行业经验推进贷款业务转型:将管理逻辑从“规模驱动” 转向“质量优先”,信贷投放告别 “粗放式扩张”,强化行业与区域研究。总行层面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加大高收益区域、行业的资源倾斜;分行层面依托地缘优势构建深耕模式,通过本土化经营积累客户资源。通过聚焦核心客群、特色产品与优势区域,打造闭环金融服务生态圈,以此培育稳定收入来源,应对净息差收窄压力。
BCG董事总经理谭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零售业务为例,低利率时期中小银行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耕区域市场,利用地域限制强化本地客群经营,定制专属金融产品以增强客户黏性;二是强化 “GBC” 联动,通过与政府合作民生项目、为企业员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等方式拓展零售客群;三是开展差异化竞争,聚焦大银行覆盖不足的本地小微企业及特定消费群体,以特色化服务实现零售业务突围。
从国际经验到本土实践,银行业的 “谋变” 已从短期的 “增收节支” 转向长期的 “能力重塑”,唯有通过战略升级、科技赋能与生态构建,才能在低利率周期中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责任编辑:曹睿潼
针对认为没必要打的情况,我们要求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作一 ⛼些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 ♊,手机网易彩票怎么买大力宣传疫苗接种的必要性、疫苗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和动员老年人接种。而针对客观存在 ⏪的出行困难等情况,我们要求优化预防接种服务,细化各种便民措施 ⏱,打通老年人接种的“最后一百米”,提升预防接种服务的温度。
一名金属产品出口企业经理解释说:“得益于日元走弱效应, ♑海外订单强劲。”手机网易彩票怎么买
本报记者 桥本爱 【编辑:秦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