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台风、地震……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巨灾保险作为应对和管理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工具,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24年,巨灾保险共同体就为全国居民提供了逾20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2025年5月12日,我国迎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业内人士表示,巨灾保险要更好发挥保障作用,需要进一步拓展覆盖面和深度,同时在加大科技投入、丰富风险分散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降低赔付成本。
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5月4日22时30分许,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突发短时大风天气灾害,造成县域内多处民房受损。灾情发生后,人保财险阿坝州分公司理赔中心8名工作人员连夜组成4个查勘小组,于次日上午9时许到达受灾现场开展查勘工作。漩口镇百花村受灾群众杨清洪看到人保理赔人员到达现场后,带领理赔人员到受损位置拍照。经过查勘核实,保险公司赔付杨清洪家本次事故损失340元。
虽然金额不大,但这笔迅速赔付是巨灾保险发挥保障居民生命财产作用的缩影。要做到迅速赔付,需要提前做好资金准备,迅速调动资源、联动各方力量。同时,还要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智能查勘与精准定损。多方准备缺一不可。据人保财险副总裁张道明介绍,人保财险制定了“加快保险理赔19项”“大灾预赔快赔30条”等专项政策,依托大灾理赔预赔快赔体系,推动实现了“摩羯”台风过后两周内赔付进度超80%、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后10天民生类险种全部赔付到人到户的大灾理赔“人保速度”。
“我国巨灾风险具有复杂、多发、集中的特点,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巨灾保险作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战略、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再产险创新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国系统性构建巨灾保险制度,已建立包含保险、再保险、巨灾基金在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应对各类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巨灾保险共同体为全国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了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覆盖范围有待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方通过巨灾保险试点积累经验。据中再产险统计,截至2024年末,多地已根据当地灾害特点和保障需要,开展地方性巨灾保障制度试点。
各地开展试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四川率先试点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2024年升级为多灾因巨灾保险。据四川金融监管局介绍,四川将原有地震灾种扩展至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引入财政补贴模式,按照各级财政补贴60%、城乡居民自缴保费40%的标准实行。此外,宁波、上海、厦门等地针对台风、洪水等灾害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障制度;广东则对指数保险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
上述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从巨灾保险可以发挥的作用来看,目前其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展。
从覆盖广度看,“由于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以居民自愿投保为主,具有非强制性,而社会对巨灾保险的需求意识和负担意愿还较为有限,虽然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进,在巨灾风险管理意识强、财政补贴力度大的地区覆盖率相对较高,但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总体看覆盖率还不高。”中国保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志表示。
此外,在风险识别分析、损失评估等方面,应急管理大学(筹)法学系教师卢鼎亮表示,我国存在数据共享不足,风险评估模型、损失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比如,灾害数据分散在气象、地震、水利、民政、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整合共享机制,保险公司获取数据难度较大。虽然多家保险、再保险公司研究推出了巨灾风险模型,但针对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风险特征,模型精准度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发展步伐有望加快
近年来,政策层面对巨灾保险越来越重视。2024年9月出台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探索建立多渠《威斯尼斯人下载安装-最新地址》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拓展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综合巨灾保险试点。2025年2月发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到,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保险体系,发展巨灾保险。《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也提出,保险公司要优化巨灾保险、环境责任保险等业务。
业内预期,在政策支持下,保险业发展巨灾保险的步伐有望加快。未来应进一步拓展巨灾保险覆盖面和保险深度,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丰富风险分散渠道,促进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
在扩大保障范围方面,卓志认为,应采用更加灵活的产品设计方式。包括调整优化保险配置,适度扩大对地震等低频高损灾害的保障范围,适度维持或降低对城市内涝等高频低损灾害的保障范围等;充分借鉴国外商业巨灾保险的成功运营管理经验,由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不同自然灾害类型的专项保险,逐步将家庭财产、建筑物及设备、农作物、车辆等纳入保险标的范围。
在丰富风险分散渠道方面,中再产险认为,巨灾债券可凭借债权关系把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实现巨灾风险分散渠道的多样化,建议加快推进在境内发行巨灾债券的试点。
责任编辑: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