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彭扬
5月7日起,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月8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调整为1.4%;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专家表示,上述措施充分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将有力支持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有效满足长期流动性资金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5年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下调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
“这次降准分为两部分。”专家表示,一部分是针对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可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另一部分是完善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其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至0。
降准0.5个百分点有效满足了长期流动性资金需求。上述专家表示,当前市场流动性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的,为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银行短期流动性投放每天开展操作,且操作规模较大。此次降准可以调整市场流动性结构,相应适当减少短期流动性工具的滚动续做,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同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银行负债稳定性,弱化银行高息揽存动力,压缩非银机构资金空转套利空间。
此次调整同步完善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专家介绍,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不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不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在央行开立的准备金账户不能用于清算,清算职能由开在银行的同业存款账户实际承担,其货币创造机制与银行有本质上的差异,对此类机构大幅降准是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重要举措。
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彩票网大全官网APP》资成本
围绕政策利率,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从5月8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5%调整为1.4%。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和临时正、逆回购的操作利率继续在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上加减点确定,加减点幅度保持不变。
市场人士预计,政策利率下降将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有利于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同时通过利率传导,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基本面。
本次降息不仅政策利率下降,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一同降低。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5年5月8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2.1%和2.6%,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不低于2.525%和3.07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五年期以上的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预计每年将节省居民公积金贷款利息支出超过200亿元,有利于支持居民家庭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
“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有助于支持消费。”专家认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能够有效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充分体现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优惠力度,激发居民住房消费积极性,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支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获悉,此次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范围既包括新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也包括存量住房公积金贷款。此次利率下调后,新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将执行新的利率,此前已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将在2026年1月1日起下调。
首次全面下调
各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
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5年5月7日起,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2%、1.4%和1.5%,抵押补充贷款利率为2.0%,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为1.5%。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等。
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此次再贷款工具量价结合,力度大、支持面广、使用也更为便利,发挥了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从利率看,记者了解到,此次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全面下调各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既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也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
潘功胜表示,降低所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预计每年可节约银行资金成本150亿元至200亿元,推动银行加力支持经济结构转型。
“结构性降息也是降息,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作用。”专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9万亿元,是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此次降低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牵引带动作用,激励商业银行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
该专家认为,当前经济循环仍然存在堵点,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货币政策需要更多采用结构性工具,支持扩内需,挖掘新动能,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赵思远